林浩然  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话:020-84113791

  箱:lsslhr@mail.sysu.edu.cn

研究方向:水生动物生殖发育调控及其演化、养殖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和优良品种培育

  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1954-1985年,历任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9-1981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做访问学者;1984-1989年,任中山大学生物系系主任;1986年至今,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暨比较内分泌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林浩然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是我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创导者之一。60多年来,紧密地围绕着我国鱼类养殖生产中所急需解决的“苗种繁育和优良品种培育”重大关键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为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成果和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应用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鱼类养殖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林院士创造性地建立了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新理论和应用技术,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Linpe Method,即以林教授和加拿大合作者R.E Peter教授名字定名)。该项应用获得了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19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农7-1-5-4号),解决了我国养殖鱼类苗种短缺的重大问题,创造了29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十年来,他致力于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长调控、繁育与养殖产业化的研究,先后创建了“石斑鱼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攻克了多年来石斑鱼养殖苗种欠缺的难关,有力地促进华南沿海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创建了“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广养殖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雄性率高的优良品种,极大提高罗非鱼加工出口产值;创建了“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2007-2009年共繁育子三代鲵苗44800尾,实现中国大鲵的子孙后代持续繁衍与物种保护,是科学解决濒危动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林浩然院士建立了我国鱼类生理学的研究体系,培养了70多名硕士研究生、8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学生刘少军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一段佳话;获十余项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南粤创新奖,国际鱼类内分泌学会终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