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1978年由“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院士创建的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系统开展生物防治的重要科研机构。1988年昆虫学发展成为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获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支持启动建设 “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 1995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更名为“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经科技部批准,实验室重组更名为“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当前实验室定位于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面向国家健康农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需求,以生物防治为核心,针对农业特别是华南特色的种植、养殖及林业发展中的重要病虫害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研发和示范生物防治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华南水稻、蔬菜、水果等种植业,南海海洋渔业、畜禽养殖业,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维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守护好祖国南大门的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牵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项目,重点开展联合研究、技术培训和转移等,对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良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科技外交意义。

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需求

  本实验室面向国家在健康农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以生物防治为核心,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研发和示范生物防治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定位: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防治学科正在由基于化学防治向依赖生物手段加速转变。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生物防治从狭义的植物害虫生物防治不断深入,已发展为广义的农业病虫草鼠害生物防治(包括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动物病害生物控制、杂草生物防治、鼠害生物防治等)。

研究重点:热带亚热带农作物与水产畜禽的重要病虫害生物防治

  本室研究热带亚热带农作物与水产畜禽的重要病虫害的爆发机制及生物控制原理,开发生物防控的遗传资源及关键技术,减少和替代化学农药及抗生素使用,为动植物保护和食品与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特色和优势:

  在昆虫资源及天敌、微生物资源与生防利用、功能基因组与基因干预、免疫调控、水稻害虫生物防治、鱼虾病害生物防治、稻虾共作、入侵植物生态控制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及其遗传资源利用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健康农业及食品与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保障,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设置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

  第一方向: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

  重点研究水稻、果蔬等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爆发机制、植物免疫及植物与病虫害的互作、昆虫病毒及其控害机制、瓢虫等天敌昆虫的生态作用机制及种群遗传学,研发RNA生物农药等新一代生物防治产品及技术,服务国家健康可持续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方向:动物病害生物控制

  围绕养殖水产动物和畜禽主要病害,重点研究病原组、流行病学、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病原致病机制,水产动物和畜禽免疫网络组成及调控机制,疾病爆发流行的生态学机制等;开发精准智能的病害检测诊断技术和装备,研发病害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开发主要疾病的高效疫苗和自动接种装备,建立水产养殖动物与植物共作等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第三方向:生态系统健康与有害生物控制

  以林草生态系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森林重要病虫害的防治、病原微生物-动植物的互作、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控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等展开研究,探究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的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方向:生物防治遗传资源与利用

  物种和基因资源是最重要的遗传资源。对有害生物和天敌物种(包括昆虫、病毒、细菌等)及其基因的功能机理研究、可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遗传资源及关键技术。该方向重点研究农业主要病虫害及其相关模式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着重发现有害生物致病的关键功能基因及作用机制,揭示生物拮抗的分子基础及调控原理,发展高效、精准的基因靶向调控的生物防治新技术和绿色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