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一、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创新引智基地

  实验室是教育部“基因组学与进化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的依托单位,通过优化合作环境,聚集国际合作伙伴,与多个国际一流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两位外籍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吴仲义教授和瑞士藉Christian Balthasar Staehelin(奥斯丁·巴特瑟·史德海林)教授加盟实验室成为核心PI, 其中Christian教授因长期致力于生物固氮研究促进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荣获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3
Christian Staehelin获奖图

  实验室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国际合作项目70多项,与英、法、美、日、印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实验室师生每年出国(境)访学约200人次。连续六年举办“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暑期学校,通过聘请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担任课程的讲座大师,结合课堂讨论、网络课程、野外项目实施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体系,旨在开拓国际视野,培养生态与进化研究领域的后备力量。
  实验室教授44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任职;10人在伯杰氏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会、亚洲原生生物学家委员会、国际发育与比较免疫学会等26个国际学术组织出任重要职务。

2
暑期学校上课现场图

二、强化科技引领,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牵头主持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建设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联合亚洲理工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丁加奴大学、蒙纳士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哈萨奴丁大学、越南水产高等学校等20多家东盟国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重点开展海水养殖业领域的联合研究、技术培训和转移,帮助解决东盟国家海水养殖研究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等瓶颈问题,提升东盟国家海水养殖技术的整体水平。签署合作协议30多项,联合研究课题26个,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8个,建立人才培训基地10个,培训东盟国家等水产健康养殖管理和技术人员328名,举办4次“中国-东盟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论坛”。实验室在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良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东盟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