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李添明教授团队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全球模式和非生物驱动因子研究中取得进展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是指生态系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如:养分循环、碳固存和分解作用等)的能力,是评价生态系统多个功能和性质的综合指标。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是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EMF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潜在模式、驱动因子和过程尚不明晰,限制了我们对EMF的理解。
李添明教授团队通过整合森林、草地和灌木生态系统全球数据集(图1),分析了非生物因子对EMF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对EMF的影响存在一个约671mm的阈值,该阈值将EMF的影响过程分为低降水和高降水模式(图2);此外,气候和土壤因子共同驱动了低降水模式EMF,而气候因素主导了高降模式EMF;不同生态系统和降水模式下,EMF的关键驱动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气候和土壤因素分别主导了森林生态系统中低降水和高降模式EMF,而气候因子主导了草原和灌木生态系统的不同降水模式的EMF(图3)。

图1 全球数据分布

图2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和驱动因子的关系

图3 不同降水模式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驱动过程
近日,该成果以“Global patterns and abiotic drivers of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in dominant natural ecosystem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李添明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王毅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毅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刘碧颖、赵晶晶及生态学院储诚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孙建研究员等为合作作者。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连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200407X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