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山大学肇庆封开黑石顶“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建立于1985年8月,是生态学科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也是对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实验、研究、示范的重要科学平台。平台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生态网络台站的总体布局,努力建成研究力量雄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生活设施完善、通信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使之成为华南区域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环境要素与生态要素长期系统观测基地,区域森林生态领域的研究基地,区域林业可持续经营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基地,森林生态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是集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平台。2019年该平台“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创新基地作用。
 

1
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鸟瞰图
2
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验楼


黑石顶台站概况


  黑石顶野外台站以华南地区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观测、研究、试验、示范对象,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鲜明的生态系统类型代表性和森林生态学科代表性。位于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地理坐标:111°53'E,北纬23°26'N,海拔180-190米)。台站所属领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站。
  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位珠江流域“广东--广西交界处”,南岭南麓,热带--亚热带的交界过渡区。北纬23°25′18″~23°30′00″,东经111°48′27″~111°54′9″,北回归线(23′26″)横穿中部。保护区内水热充沛,植被茂密,为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保护区境内主峰,黑石顶927米。地质构造以泥盆纪花岗岩为主。土壤母岩以花岗岩、变质沙岩、沉积岩为主,低、中海拔发育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气候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2℃,7月平均气候26.6℃,1月平均气温10.6℃,极低最低温-5℃,冬季有霜冻,山顶偶见降雪。0℃以上年积温达7146.6℃,≥10℃的年积温6500-6800℃;无霜期297天,年平均雨量1667.8mm,干湿季变化大,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区面积为4200 hm2。就广东省周围各自然保护区看,面积相对较大。核心区原始林面积超过1000 hm2。在广东省范围,有9个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即鼎湖山(面积1134hm2)、罗浮山(2400 hm2)、古田(2189 hm2)、观音山(2846 hm2)、南昆山(1750 hm2)、石涌(3733 hm2)、大雾岭(3439 hm2)、云髻山(2000 hm2),以黑石顶面积最大。
  台站研究方向:以我国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动态规律研究,在生态等相关领域形成学科高峰,积极推进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台站成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建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机理研究,开发常绿阔叶林快速生态恢复技术,并开展生态恢复示范,使我站成为我国亚热带区域生态恢复技术的重要研发和应用示范基地。
  目前台站观测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大型固定监测样地建立及植被调查;2)土壤元素及土壤微生物调查;3)树环设置及监测;4)种子雨监测;5)幼苗、幼树和灌木动态监测;6)样地内所有物种条形码检测;7)样地碳储量本底调查;8)样地昆虫多样性本底调查;9)样地光环境监测;10)动物红外相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