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

欢迎浏览生物博物馆视频,点击进入
欢迎参观生物博物馆VR展厅!点击进入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The Museum of Bi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是由始于1916年的植物标本馆CCC(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和在亚洲享有盛誉的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08年,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沉淀,近百年持续地对华南地区动植物的计划性调查和研究性采集,保藏了以华南地区为主的动植物物种、生态等方面的自然信息凭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尽管经历了战乱和文革,一直保持国际自然博物馆管理运行制度的博物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齐全的馆藏门类,蕴含了华南地区动植物区系丰富信息,在国际和国内博物馆领域享有较高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生物博物馆已成为国内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要平台。由于馆藏、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优势,2013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首家高校属性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主建筑内由动物标本馆、昆虫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古生物化石标本馆和1200平方米的展厅组成。
(1)植物标本馆:始于1916年的Canton Christian College标本馆。现有归档高等植物标本约27万号,其中3万余号采自巴西、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标本馆的附属竹种标本园,栽种了源于我国各地区的竹子120种,拥有我国最多的活体模式标本,是竹类研究极其珍贵的资料。
(2)昆虫标本馆:前身是在亚洲享有盛誉的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所。现存标本约70万号。在我国已出版的二十多册《中国动物志》昆虫纲、五十多册《中国经济昆虫志》及其它昆虫分类学专著中,大量利用了本馆的馆藏标本。
(3)动物标本馆: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目前馆藏的剥制、浸泡及骨骼标本有4万多号,大部分采集于我国南方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为研究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动物资源分布、演化历史、分类鉴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与资料。
(4)化石标本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目前收藏了全国各地自前寒武纪到第四纪各个地质时代的原生动物至脊椎动物、藻类至被子植物化石3万余件。化石主要采自广东和海南,还有辽宁、安徽等十多个省,为研究动植物起源、早期演化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类群 | 标本量(单位:万号) | 已入库标本量(单位:万号) |
植物 | 27 | 24 |
昆虫 | 76 | 70 |
动物 | 4 | 4 |
化石 | 4 | 2 |
合计 | 111 | 100 |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的馆藏标本除了作为师生的生物学研究基础材料外,还是检验检疫部门的鉴定技术人员重要的研习资源。尤其在国内外分类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年均接待国内外来馆科研人员研究馆藏标本约50人次,包括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瑞士、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学者。年均为研究人员提供的借阅出馆标本约4000号(未统计在馆内完成查阅的标本量)。接受国内外学者的数据资源查询,近5年年均提供数据约3000条。
生物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生命科学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展馆向市民及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约1.5万人次;组织开展生命专题科普讲座、竞赛答题活动;为社区、报社编写鱼类识别宣传册、撰写科普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