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谢强教授和李文均教授团队在昆虫微生物样品野外保藏方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广东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产区,在品种数量、栽培面积、产量、产值等各方面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荔枝蝽是荔枝的头号害虫,同时还严重危害龙眼等其它无患子科植物;从20世纪60年代起,蒲蛰龙院士等老一辈昆虫学家就将其作为生物防治的主要目标类群之一。由于已有的防治技术方案各自存在一些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共生微生物的研究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参与了寄主生存与适应的诸多重要环节,包括消化、营养和防御等,时常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推动昆虫快速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对于昆虫共生微生物的研究从模式生物和经济类群逐渐拓展到更大多样性规模的昆虫物种,如何在长时间的野外采集工作中高质量地保存样品,也成为后续研究中需要有效应对的一项挑战。

       结合目前的研究背景,谢强教授团队以荔枝蝽为研究对象,对昆虫样品野外保藏的四种常见方法进行了评估,并分别采用了二代测序技术以及三代测序技术对平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酒精以及CTAB能够在接近2个月的时间内对昆虫样品有着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图1,图2);RNAlater适合作为短期保护剂(图3);干制标本的质量会在短期内就迅速下降(图3)。该工作的研究成果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在综合考虑样品保存和测序技术选择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优化方案设计,进而推动昆虫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研究成果以“Evaluation of Sample Preservation Approaches for Better Insect Microbiome Research According to Next-Generation and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2018级博士生杨子文为本文第一作者,谢强教授和李文均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31222051,31772425)资助。

图1. α多样性结果

 

 

图2. 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PCoA结果

 

 

图3. PERMANOVA测试结果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48-021-0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