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教授应邀担任广州科普大讲坛《现代生物种业的“中国芯”》专题活动主讲人
一个良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十四五”规划提出将生物育种纳入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为探讨如何打赢育种翻身仗,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社于2021年7月7日举办广州科普大讲坛《现代生物种业的“中国芯”》专题活动。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l、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勇应邀担任论坛活动主讲人。

广州科普大讲坛现场
张勇教授从渔业领域分享了生物育种背后的科技创新力量和国家战略地位,并带来讲座《开启渔业良种繁育新大门》。张勇教授表示,建国初期我国餐桌上的鱼全年人均占有量仅0.8公斤,90年代后生物育种技术大规模的开始研究,到2018年,全年人均占有量达46公斤,中国渔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生物技术在鱼业发展种业发展起着显著促进作用。种子是农业“芯片”,我们要加大种质保护与利用,提升水产种业质量,装上更多“中国芯”。
张勇教授发言
当被主持人问到“基因编辑育种与转基因技术是不是同一种技术”时,张勇教授表示,基因编辑技术与转基因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转基因带来外源基因引入外源的东西,而基因组编辑是在原有基因组自身的基础上,去排除一些不利的基因,不带来外源的东西、不引入外源的一些引起危害性的蛋白,基因组编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
张勇教授回答主持人提问

科普大讲坛宣传海报
张勇教授简介:
张勇博士,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青年科协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比较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领航100”广东亿元级青年领军企业实力提升计划“青年科技特派员”。
主要从事水生经济动物繁殖和育种的研究工作,对水生经济动物重要生产性状的形成与控制开展研究。在水生经济动物繁殖机理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鱼类新型神经肽编码基因的在摄食调节和生殖调控 已移除图像。中的功能,筛选出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性别转换、排卵和产精、生长和发育起重要促进作用的功能基因。在水生经济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方面,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了家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研究,培育出了优良杂交新品种;建立了水生经济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构建了草鱼和石斑鱼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筛选出与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关联的标记,应用于良种的分子选育,现已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已发表159篇SCI收录学术论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60篇;申请专利42项,授权2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
广州日报直播广州科普大讲坛链接:
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607285&site4=#/detailLive/1607285/1021425?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