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张文庆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华南褐飞虱暴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振飞研究员、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文庆教授等6个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华南褐飞虱暴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是我国优质稻主产区,而褐飞虱是华南水稻首要害虫,传播多种病毒病,多次暴发成灾,被形象地称为“无烟的火灾”--“虱烧”。广东作为褐飞虱迁入我国的桥头堡和北迁虫源地,华南褐飞虱暴发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
探明了华南褐飞虱区域性暴发原因,揭示其暴发关键机制。发现高繁殖力、致害性变异、高抗药性和品种抗虫性衰退是华南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鉴定了多个褐飞虱繁殖力新基因及其调控通路。阐明了水稻品种 IR36 抗褐飞虱机制。揭示了 P450 基因突变引起的褐飞虱抗药性机制;首次报道了生物钟基因 Cycle 通过调节褐飞虱 P450 基因表达影响吡虫啉药效,为优化杀虫剂使用时间提供了依据;发现共生菌 Arsenophonus 的一种菌株可以降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为害虫抗药性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研发了多项褐飞虱绿色防控新技术和产品。发现烟草和水稻的轮作可控制稻飞虱种群增长,系统揭示了烟稻轮作调控褐飞虱种群的生态机理。首创基于 RNAi 技术的褐飞虱核酸生物农药,并验证了防效。
创新监测防控技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根据华南褐飞虱发生特点,创新了基于种群动态、繁殖力、抗药性、致害力等科学评估的褐飞虱监测新体系;开发了一种基于遗传基础(SNPs 分子检测)的褐飞虱田间复合种群繁殖力分子预测模型和新方法;构建了“以褐飞虱种群数量和抗药性监测及致害性预警、利用生态控害功能、合理施用绿色农药”等为核心的华南区域褐飞虱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体技术列入广东省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近 3 年累计推广 2179 万亩,挽回产量损失 43.58 万吨,累计增收节支 11.2 亿元,为保障广东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