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庞虹教授团队发现稀有寄生蜂新种
寄螯细蜂科Ismaridae隶属于膜翅目Hymeno ptera锤角细蜂总科Diaprioidea,仅含寄1属,寄螯细蜂属Ismarus,是一类非常稀少的寄生蜂,目前全世界仅知50余种,我国已知不足10种。这类寄生蜂实际上是重寄生蜂,寄主为寄生半翅目Hemiptera头喙部Auchenorrhyncha昆虫(如叶蝉,蜡蝉和角蝉等)的螯蜂科Dryinidae幼虫(图1),因此中文名称为寄螯细蜂。近日,我国学者发表了中国寄螯细蜂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科昆虫又增加了2个新种:巨点寄螯细蜂Ismarus areolatus Chen, 2021(图2)和拟黑带寄螯细蜂Ismarus paradorsiger Chen, 2021(图3)。其中,巨点寄螯细蜂目前只发现于广东的华南植物园和云开山,拟黑带寄螯细蜂则发现于云开山和云南昭通。
图1. A. 被螯蜂寄生的叶蝉成虫. B. 被螯蜂寄生的瓢蜡蝉若虫. 箭头所示的是螯蜂幼虫. (陈华燕供图)
已有的研究表明,寄螯细蜂比较喜欢温暖地区的高海拔林地和较寒冷地区的低海拔林地,但新研究发现的新种巨点寄螯细蜂产自华南植物园和云开山,均属于温暖低海拔地区。这说明寄螯细蜂可以适应的生境范围远比原来认为的要 大。螯蜂是农林业重要害虫叶蝉的天敌,在叶蝉的生物防治上已有所运用,而寄螯细蜂是螯蜂的重寄生蜂,会降低螯蜂控制叶蝉的效果,了解寄螯细蜂对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范围,可以帮助我们在运用螯蜂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时研究降低寄螯细蜂的负效影响。
寄螯细蜂虽然是螯蜂的天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被认为是害虫,但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包含较稳定的各营养级的物种。寄螯细蜂作为螯蜂的天敌,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华南植物园的螯蜂物种和种群比较大,在自然控制害虫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寄螯细蜂可作为环境指示物种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
图2. 巨点寄螯细蜂Ismarus areolatus Chen, 2021 (陈华燕供图)
图3. 拟黑带寄螯细蜂Ismarus paradorsiger Chen, 2021 (陈华燕供图)
据悉,该研究的学者近两年来一直在监测华南植物园的昆虫多样性,目前发现了10余种螯蜂,个别螯蜂种类对叶蝉有较高的寄生率,在叶蝉类害虫的自然控制方面发挥了作用(研究结果有待发表)。这说明,植物园不仅为植物的迁地保育提供了场所,还有利于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繁衍。
研究成果以《The genus Ismarus Haliday (Hymenoptera, Ismaridae) from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膜翅目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Hymenoptera Research》上。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庞虹课题组博士后陈华燕和张晓博士联合华南植物园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该项工作。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897/jhr.82.62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