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张勤奋副教授课题组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一蚊子RNA病毒的新结构

        蚊子能够携带、传播多种病毒。张勤奋课题组及合作者在前期研究中,从库蚊(Culex)中分离出一株双链RNA病毒株: OmRV-LZ。该病毒属于单组分RNA病毒类似病毒(Totivirus-like virus)。传统的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成员以真菌或原生动物为宿主,不具备细胞间传播的能力,而OmRV-LZ却具有细胞间传播能力。尚不清楚为何此种病毒具有细胞间传播能力。 

       2021年3月17日,张勤奋课题组在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EM reveals a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structural protein of a dsRNA virus implicated in its extracellular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

       作者使用冷冻电镜技术收集多种状态的病毒图像(图1A), 解析了OmRV-LZ实心颗粒2.79Å分辨率和空心颗粒3.40Å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图1B)。辨析了衣壳蛋白上绝大多数的氨基酸残基(图1C)。 并发现了之前未发现和解析过的突起结构(图1 B箭头所示)。该突起为五聚体(图2A),其单体头部由β-jelly roll组成(图2B),茎部与衣壳相联系。并根据结构特征(图2C)和氨基酸序列信息,首次确定了编码该突起的基因,明确了单组分RNA类似病毒除衣壳蛋白、RNA聚合蛋白以外的一种新结构蛋白。

tu

       图1. OmRV-LZ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  A. 典型的OmRV-LZ实心颗粒(左)和空心颗粒(右)冷冻电镜照片 B. OmRV-LZ实心颗粒(左)和空心颗粒(右)的三维结构。分别用表面视图和截面视图展示。箭头指出新发现的突起结构。C. OmRV-LZ衣壳的部分电子密度和对应的原子模型。

 

图

 

图2. 突起结构  A. 突起五聚体整体的电子密度 B. 突起单体电子密度和对应的原子模型 C. 突起茎部典型的氨基酸侧链密度 D. 突起整体的原子模型

 

      image-20210414192629-1

 

       图3. OmRV-LZ突起缺失颗粒的结构特征 (A)衣壳蛋白原子模型的比较显示突起缺失后(红色)向外转动1.2°,从而使两者间的通道扩张。 (B)OmRV-LZ颗粒(蓝色)与突起缺失颗粒(红色)电子密度图比较,显示缺失突起后颗粒总体向外膨胀。

      

       研究还发现突起的丢失可以导致病毒衣壳蛋白以二次轴为顶点,向外部倾斜~1.2°(图3A),使得衣壳直径轻微变大(图3B)。并使被突起封闭的五次轴顶点的孔道向外部开放。

       进一步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发现了OMRV-LZ基因组中的新的酶切位点,表明突起与细胞入侵等生命过程相关,并对OmRV-LZ的细胞间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单组分RNA病毒及其类似病毒的宿主,不但有真菌、原生动物,还有虾等养殖生物,本结果对这些宿主病原及其控制、对蚊子的生物防治等都具有意义。

      张勤奋副教授与广东省疾控中心吴德博士为本论文通讯作者,研究生邵千芊、贾旭东、高远瞩和广东省疾控中心刘哲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为文章第一作者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9396

       来源: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