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学者】以事业聚才 以平台引才 | 生命演华彩,带您走进我国最早的生物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探究竟
以事业聚才,以平台引才 | 生命演华彩,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面向全球招聘优秀学者。
一、实验室简介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78年由蒲蛰龙院士创建的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系统开展生物防治的重要科研机构 ,1995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更名为“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1.研究领域和方向
实验室面向国家在健康农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以生物防治为核心,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热带亚热带农作物与水产畜禽的重要病虫害的爆发机制及生物控制原理,开发生物防控的遗传资源及关键技术,减少和替代化学农药及抗生素使用,为农业动植物保护及食品与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保障与科技支撑。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动物病害生物控制、 生态系统健康与有害生物控制、生物防治遗传资源与利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一行视察“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平台建设
实验室拥有2万平方米的独栋科研大楼,资产1.75亿元。
实验室具有一批自主研究特色的研究平台:如水生动物养殖与病害控制研究平台、植物养殖与病虫害互作研究平台、畜禽病害控制研究和应用平台、非编码RNA研究平台、生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平台等,满足农业病虫害防控和资源利用重大科技研究需要。
实验室同时建设生命科学共享型通用技术平台:如细胞影像与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超微结构分析平台等,配置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端质谱仪、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等高端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还拥有一批高水平且独具特色的研究资源,包括: 1个 --“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华南地区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站;1个 -- 国家二级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含植物、昆虫、动物及化石馆藏标本超过100万号;1个 -- “极端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保存了分离自热泉、盐湖、沙漠、植物根茎叶等环境的微生物菌株共计5万余株。

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鸟瞰图

国家二级博物馆“生物博
3.科学研究
近5年,实验室平均科研经费达1.4亿元,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占比大于50%;以实验室为通讯作者单位发表文章1699篇;其中IF>10的103篇。
近10年,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研究经费千万级以上重大项目6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269项;新品种证书4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疫苗试验2项。
实验室在以下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病虫与水稻互作机制及其生物防治;水产动物重要病害低抗无抗防控理论与技术;生物防治遗传资源与利用;生态控制理论和技术应用。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建设,学院还建设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等大科研平台,能为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生命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是1924年建校伊始成立的生物学系,于1991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早期以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为基础,进而发展了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领域从宏观向微观延伸,基础与应用互补,传统与前沿结合。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现在,学院位居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正致力于打造生命科学的人才培养高地、学术研究高地和社会服务高地。
学院目前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其中生物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和生态学分别获评A- 和 A+ ,且双双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院有8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科名单,为学校进入全球ESI前1%的20个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在RNA生物学、免疫系统演化与功能、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等方向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项教育部、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多项科研成果已“写”在祖国大地,甚至已走出国门,服务东南亚、南美洲等“一带一路”国家。

图1:建筑面积10万多平米的新生命科学大楼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图2:学院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引育结合,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学院现有教授87人,副教授67人,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151人。宽松、严谨、活泼、开放的学术氛围吸引了众多杰出学者,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青年人才23人。
生命演华彩、薪火传未来,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和国家及中山大学的发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学院。学院诚邀青年才俊加盟,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科技强国梦、教育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招聘学科方向
学院常年面向海内外招聘,招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
三、招聘岗位
1.“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领军人才:从事具有重大创新性、发展前景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具有重要创新和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年龄不超过50周岁。
中青年杰出人才: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创新前景,获得海内外认可的专业成就,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取得公认的科研成果。年龄不超过40周岁。
青年学术骨干: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突出的发展潜力,取得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成就。年龄不超过35周岁。
青年优秀人才:应具有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本领域优势学科所在高校的本硕博学习经历且取得博士学位,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并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专职研究人员
特聘研究员:具有显著学术潜力,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已发表有不少于3项突出的学术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成果数量可适当减少;在海 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具有博士后、讲师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经历的人员;至少主持过1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来自海外的申请人可不做要求)。年龄不超过38周岁。
特聘副研究员:具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原则上已发表有不少于2项较为突出的学术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成果数量可减少到1项;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优秀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8周岁。
博士后:年龄在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海内外优秀博士。
四、报名方式
手机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点击菜单栏“招贤纳士”中“我要报名”跳转至报名系统,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PC端: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报名系统
注:请在北京时间8点-24点登录系统进行报名
五、聘用流程
1.申请人报名:申请人与各科研团队联系,按要求向各单位提交应聘材料;
2.院系、附属医院审核面试:各单位人才引进小组或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对申请者进行全面评价并审议,通过者报学校审批;
3.学校审批;
4.学校聘任;
5.办理报到手续,签订聘用合同。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86-20-84110794
中心官网:http://lifesciences.sysu.edu.cn/labs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园生物楼214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