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实验室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动发挥水生生物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与地区农业发展,成绩显著。

1  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取得实效。以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条件和科技成果为依托,中山大学牵头,联合国内海水养殖科技优势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2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主持外交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到目前为止,在海水养殖鱼虾藻遗传育种、鱼虾病害防控技术、养殖技术与设施、养殖环境等领域,签署了30多项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了26个课题的研究;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建立了8个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国内建立10个东盟国家养殖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水产中心网络(NACA)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技术培训,培训东盟国家等水产健康养殖管理和技术人员328名,举办4次“中国-东盟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论坛”。20201月,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的基础上,申报了科技部“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效突出。实验室(何建国团队)原创的对虾白斑综合征(WSS)生态防控技术基础上,创建了对虾-鱼类、对虾-植物共作轮作模式,该模式已经推动150多万亩,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由单一品种养殖向生态养殖的升级转变。如,2007年河北唐海地区养殖中国明对虾,养殖面积2万多亩,WSS发生率超过90%,平均亩产15kg,利用我们的对虾WSS生态防控技术,2017-2019年对虾WSS发生率为0,有效控制了WSS,结合新型饵料和新品种,到2019年养殖产量平均亩产75kg,产量提高5倍,促进了当地养殖者增产增收。实验室(黎祖福、张勇团队)在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区,研发了一套以养殖为主,兼具渔业生产、科技观光等功能的新型半潜式现代化养殖系统平台,该平台已初步形成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主要养殖深海石斑鱼、金鲳鱼等珍贵海水鱼类,年养殖量800万尾,年产量4000吨,产值约1.5亿元,满足人们普遍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带动了当地渔民转产转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精准致富脱贫。

  开展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重点实验室(何建国团队)与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海大集团股份公司合作,选育出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国家级新品种和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国家级新品种,其中,海兴农2号新品种2019年生产100多亿尾虾苗,被江苏如东对虾养殖协会评为凡纳滨对虾第一品牌。实验室(李文笙团队)研发的一种鱼类促生长剂,关键地解决了促生长剂添加于饲料并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的生产工艺问题,能够促进鱼体增重达8-15%,加快养殖鱼类提前上市,从而降低了人工和饲料成本以及鱼药的使用,同时减轻饲料和鱼药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实现增产增收。针对经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链球菌,实验室(李安兴团队)床试验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灭活疫苗(Ia型,THN),目前该新兽药注册已经进入产品复核阶段,预计疫苗申请成功后,有望年推广3亿尾份,将有效促进广东省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